中原大學禮聘林健男校友擔任「最高科技顧問」 助力科技發展與人才培育
中原大學禮聘台塑企業前董事長、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林健男校友擔任「最高科技顧問」。林健男校友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長期致力於石化、綠能及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此次受聘將協助母校推動科技創新、深化產學合作,並強化人才培育,使中原大學在全球科技發展的浪潮中持續發光發熱。
中原大學成立全台首座原住民教育與設計中心 開創文化與產業新契機
中原大學3月7日成立「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研究中心」,為全台首座專注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的研究機構,結合政府、學界與產業界力量,推動文化與產業發展,開創國際鏈結新里程碑。
中原大學「創新創業嘉年華」 AI驅動未來 產學共築永續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處將於3月18日至19日舉辦「創新創業嘉年華」,迎接建校70週年盛典。本次活動以「AI驅動未來,產學共築永續」為主題,展現中原大學在創新技術、創業教育、產學合作及創業育成等領域之卓越成果。桃園市市長張善政亦將蒞臨致詞,見證中原大學以學術實現產業應用之成果,鼓勵校園創業及創新研發,合力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來訪 攜手中原大學深化校際合作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UWM)代表團日前訪問中原大學,雙方就國際雙學位學程、學術合作及產學交流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不僅深化了與中原大學的國際合作關係,也為未來雙學位學程、產學研究及國際交流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產經新聞網》落點分析/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翁輝竹:選系較選校更重要!切莫盲目追隨潮流
114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公布,考生及家長關心如何選填志願。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翁輝竹建議學生「選系比選校更重要!」若想提升錄取機會,須花時間分析錄取標準、評估自身條件、善用志願排序策略,並積極準備個人申請的書審與面試。透過數據與資訊的比對,可以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讓錄取機率最大化!
《聯合報》中原大學連續5年註冊率100% 培訓AI人才與輝達深入合作
中原大學學士班新生註冊率已連續5年穩定維持百分百的註冊率,若加上資通訊擴充名額,實際註冊率為101.23%,連續7年蟬聯全國公私立綜合大學第1名!同時113學年度全校(含各學制)的新生註冊率高達97.40%,連續3年排名全國私立一般大學第1名。近日更榮登《遠見雜誌》「2025企業最愛大學生」全國私立大學第1名!「全人教育」成果有目共睹。
中原大學連續五年註冊率百分百 全人教育底蘊深厚
在少子女化衝擊高等教育之際,中原大學學士班新生註冊率再次達到100%,連續五年維持滿招紀錄。中原大學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理念,新生就學穩定率亦連年超過95%,展現招生專業化與培育學生的卓越成果。此外,透過推動跨領域學習、數位創新及精準職涯輔導,深厚的教育底蘊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使中原大學在高等教育競爭中持續領先,成為學子實現夢想的最佳舞台!
學術卓越!中原大學教授群榮登ScholarGPS全球前0.5%傑出學者榜
根據全球學術影響力評估平台 ScholarGPS 最新報告,中原大學在「電機與電腦工程」領域排名第 460、「工程與電腦科學」第 722,整體表現居第 1,241 名。此外,多位教授入選全球前 0.5% 傑出學者,展現學校在國際學術界的卓越影響力。
中原大學成立半導體檢測實驗室 強化產學合作與技術創新
為呼應產業對半導體實務人才的需求,中原大學於114年1月13日正式揭牌啟用「半導體檢測實驗室」,並宣示「跨域產創,引領未來」!此實驗室配備了最先進的半導體檢測設備,將提供相關領域的師生實習與研究的場所,並與多家半導體企業產學合作,攜手打造軟硬體設備俱佳、優質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培育基地。
中原大學以社會實踐推動「永續教育」 培養學生不被AI取代的軟實力
中原大學把真實世界搬進教室,落實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鼓勵師生用行動回應在地需求。企管系學生上山幫助偏鄉小農透過網路販售農產品;室設系學生為社區公益二手店打造隔熱天花板,改善店內高溫環境;設計學院埤圳計畫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合作舉辦「竹構築實作」等活動,增強國際鏈結。USR在中原大學不是口號,而是師生的日常實踐,「服務共好」已成為中原人的DNA,更是無法被AI取代的軟實力!
中原大學新生註冊率101.23% 三成放棄公校選擇就讀
教育部公布113學年度大學註冊率統計資料,中原大學學士班新生註冊率再度達到100%,已連續5年穩定維持百分百的註冊率,若加上資通訊擴充名額,實際註冊率為101.23%,連續7年蟬聯全國公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此外,全校(含各學制)新生註冊率高達97.40%,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私立一般大學第一名,教育品質深獲各界肯定!
中原大學成立「積體電路共構實驗室」 攜手產業培育IC設計人才
中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成立「積體電路共構實驗室」,不僅展現了中原在半導體與IC設計領域的優勢,更藉由結合企業資源與校友力量,打造一個融合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平台,為培育科技創新人才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