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科技系的課堂裡,陳怡寧老師以自然、生活化的方式重新定義科學學習。學生不再只是被動聽講,而是透過接觸實際案例、動手操作和拆解教具,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以清楚說給他人理解的語言。她堅信,教育的核心在於理解,而非單純記憶;唯有理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面對未來的能力。
翻轉式學習的挑戰與改變
剛從傳統教學轉向翻轉教室、PBL與敘事力學習的學生,往往會感到不適應。在過去只需聽講與複習,如今需要主動查找資料、參與討論並深入分析問題本質。課堂中老師反覆提醒學生,現代社會需要的不是記憶知識的人,而是能理解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人。隨著時間推進,學生逐漸掌握自主學習的節奏,也明白努力投入所帶來的不只是成績,而是能在未來真正運用的能力。
立體化教具讓抽象概念可觸碰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免疫系統與細胞運作原理,怡寧老師自製多種立體教具,將課本中難以想像的圖像轉化為可拆卸、可操作的模型。透過立體化教具,學生不僅能更牢固地理解知識,也增加了學習過程的互動性與趣味性。首次操作時,學生常因概念具象化而露出驚訝與恍然的表情,這也成為課程中最受歡迎的環節。
敘事力教學:從理解問題到回應社會
怡寧老師重視敘事力教學,源於她認為科學不僅存在於書本,也應該要能回應生活。她帶領學生從日常議題出發,觀察生活中與生物科技相關的現象,再回到課堂探究知識根源。疫情期間,她指導學生製作「COVID-19疫苗懶人包」,讓學生將艱深的疫苗原理轉化為一般人也能理解的語言,並向不同系所的學生進行分享。看到學生能自信清楚的解釋科學概念,她深刻感受到多元教學的價值。
多元媒材與生成式AI的融入
面對課程內容龐雜、時間有限的挑戰,怡寧老師把多元教學法整合運用。將課堂聚焦在理解核心概念,並透過學習單、影片、教具與討論補充細節。鼓勵學生運用生成式AI整理資料,但強調AI只是工具,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判斷、吸收並重新組織內容。期末以口試呈現學習成果,讓學生在「說清楚」的過程中,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知識。
彈性評量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考量每位學生的特質不同,怡寧老師在評量上保留彈性,學生可以透過口試訓練邏輯思維與口語表達。對於臨場表現或抗壓能力較弱的學生,也保留申論題筆試作為補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展現學習成果,感受到被理解,更願意投入學習。
教學是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
談到教學的意義,陳怡寧老師微笑著說,教學是一份恩典。大學裡,老師與學生可以如朋友般互動,但仍需在尊重中建立良好關係。她認為,一堂課應保持規則清楚、標準透明,並且在傾聽中靈活調整節奏。每當課後學生主動留下討論,她都深感教育帶來的成就感。怡寧老師說,老師的角色不是永遠比學生懂得多,而是陪著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索、一起成長。正是這份共同學習的價值,成為她持續創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