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於校園中創作公共藝術「坐在大師的擁抱」

用肌肉與筆寫論文 中原大學師生創作校園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近年在台灣已成顯學,專長公共藝術及社區營造的室內設計系教授胡寶林,指導數名碩士,以行動研究及師生共同參與創作的方式,在中原大學完成了多件互動可親的公共藝術。17日由胡寶林教授親自介紹這6座公共藝術作品給校長程萬里與校內一級主管,希望藉由這些公共藝術來營造師生對校園環境的認同與歸屬感,並且增進校園與社區民眾的互動與和諧。

胡寶林教授表示,他與李彥宏、周成柏、陳成助與王聲沛等研究生共同創作了位於科學館廣場的「科學與人性」、工學院綠地的「帶動綠色科技」、電資學院入口的「坐在大師的擁抱」、教務處入口的「真知園」、商學院的「吹不倒的芬芳」以及力行宿舍的「國際花園」等6座公共藝術作品。他指出,這些作品都是執行97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的成果,主要特色是以工作坊的方式與眾多師生做激盪創意及現場試作的方式產生,且具有可坐卧、可互動及學院樓館場所認同意識,並將主要參與的師生都視為共同創作者,充份落實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大眾參與性的學術思潮。

其中的「科學與人性」是在低矮的斜坐台上以謎語方式展現英文字母「Science」及「E=MC2」,可供師生休憇、討論及遊戲;而「坐在大師的擁抱」是以6位著名的電學和管理大師為主角,用鋼板烤漆成抽象幾何懷抱的坐姿像製作,成為電資學院祖師爺偶像,讓他們日日發出大師的能量,擁抱卓越的師生;「真知園」是教務處綠地一條彎曲的石板路,有10塊石板上刻了聖經真言、孔子嘉言、蘇格拉底名句及地球環保警語,讓師生天天都踏實在真知灼見的磐石上。

胡寶林教授指出,校園公共藝術不僅止於傳統的美化形式,最好以友善可親及有時代性議題的景觀形式及室內設計精緻品貭家具形式創作,使其成為校園中可論述的友善角落。學生的創作和論文寫作,不僅要動筆、動腦、還要動肌肉,雖然辛苦,卻也為母校留下了珍貴的作品。

更多新聞

原資中心與職涯處攜手舉辦「原夢翱翔 職涯續航」成果展,現場氣氛熱烈。

「原夢翱翔 職涯續航」 中原大學原民學子開啟多元職涯新視野

TICCIH前後任主席與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左2)及林曉薇教授(左1)。

中原建築系師生赴瑞典 推動ANIH×TICCIH結盟 深化文化資產國際鏈結

活動展現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精神與產業接軌實踐。師生合影留念,紀錄難忘的職涯啟發時刻。

【科技新女力引領未來】中原電機系畢業學姊座談 啟發學弟妹職涯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