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攜手企業 啟動「桃園AI University產學共創計畫」
中原大學推動「桃園AI University產學共創計畫」,由桃園、新北共4家企業提出AI需求與痛點命題,並徵選20位中原學生參與培訓,產學共創解決方案,除了培育大學生AI技術,也為企業導入AI解決方案提供新思維,協助產業智慧轉型,打造產學合作新典範!
中原大學發布AI教與學問責報告 推動人工智慧教育再升級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中原大學長期關注AI對教育模式的影響,積極透過資源整合與師資培訓,全方位提升AI教學與學習的環境。根據校方最新發布的《AI教與學問責報告書》,統計上學年度(112學年度)AI教學情形,中原大學共開設504門融入AI教學的課程,AI教育已深植於中原大學教學體系,學習模式迎來全面革新!
《112學年度教學特優教師專訪》心理系李怡真:心理學不是一門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與心理歷程的學科,但對許多初學者而言,抽象的理論與專業術語往往讓人望而卻步。然而,在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李怡真老師透過生動的教學方式,將心理學轉化為貼近日常的知識,讓學生不再覺得這門學問遙不可及。
「愛相隨•親子動起來」 中原大學攜手公益,共創特兒家庭支持體系
中原大學特殊兒童家庭支持研究中心於3月9日下午舉辦「愛相隨•親子動起來」親子野餐趣活動,為特殊兒童家庭打造一個充滿歡笑與溫暖的交流時光。活動中,顯恩慈善基金會特別宣布捐助三年服務經費,攜手中原大學,為特殊兒童家庭點燃希望之光!
中原大學「創新創業嘉年華」 AI驅動未來 產學共築永續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處將於3月18日至19日舉辦「創新創業嘉年華」,迎接建校70週年盛典。本次活動以「AI驅動未來,產學共築永續」為主題,展現中原大學在創新技術、創業教育、產學合作及創業育成等領域之卓越成果。桃園市市長張善政亦將蒞臨致詞,見證中原大學以學術實現產業應用之成果,鼓勵校園創業及創新研發,合力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產經新聞網》落點分析/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翁輝竹:選系較選校更重要!切莫盲目追隨潮流
114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公布,考生及家長關心如何選填志願。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翁輝竹建議學生「選系比選校更重要!」若想提升錄取機會,須花時間分析錄取標準、評估自身條件、善用志願排序策略,並積極準備個人申請的書審與面試。透過數據與資訊的比對,可以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讓錄取機率最大化!
《聯合報》中原大學連續5年註冊率100% 培訓AI人才與輝達深入合作
中原大學學士班新生註冊率已連續5年穩定維持百分百的註冊率,若加上資通訊擴充名額,實際註冊率為101.23%,連續7年蟬聯全國公私立綜合大學第1名!同時113學年度全校(含各學制)的新生註冊率高達97.40%,連續3年排名全國私立一般大學第1名。近日更榮登《遠見雜誌》「2025企業最愛大學生」全國私立大學第1名!「全人教育」成果有目共睹。
中原大學連續五年註冊率百分百 全人教育底蘊深厚
在少子女化衝擊高等教育之際,中原大學學士班新生註冊率再次達到100%,連續五年維持滿招紀錄。中原大學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理念,新生就學穩定率亦連年超過95%,展現招生專業化與培育學生的卓越成果。此外,透過推動跨領域學習、數位創新及精準職涯輔導,深厚的教育底蘊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使中原大學在高等教育競爭中持續領先,成為學子實現夢想的最佳舞台!
中原大學成立半導體檢測實驗室 強化產學合作與技術創新
為呼應產業對半導體實務人才的需求,中原大學於114年1月13日正式揭牌啟用「半導體檢測實驗室」,並宣示「跨域產創,引領未來」!此實驗室配備了最先進的半導體檢測設備,將提供相關領域的師生實習與研究的場所,並與多家半導體企業產學合作,攜手打造軟硬體設備俱佳、優質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培育基地。
多元教材與創意實踐 應華系畢業專題競賽獲肯定
應華系於114年1月10日舉辦一年一度的「畢業專題競賽」,共有10組、48位大四畢業班學生參與,充分展現華語教學領域的多元創新成果,獲得評審高度肯定。
中原大學創新數位教材 結合遊戲與Podcast復振原民語言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成功開發一套傳承布農族語言與文化的數位教材,藉由語言互動遊戲與Podcast,將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和語言以創新方式呈現,打造布農族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新模式。此系列數位學習教材由應華系助理教授廖宜瑤帶領學生創作,並由中原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主任魯瑪夫提供布農族相關知識,合力完成,為推動原住民族語言復振與文化傳承開創了嶄新的數位教育模式。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教育獲盛群與倍創協會支持 共創未來科技人才
中原大學在智慧運算與量子科技教育領域再獲業界肯定。114年1月7日學校獲盛群半導體及中華倍創STEAM教育發展協會捐贈價值364,360元的教學平台與教具,將應用於「物聯網系統設計」與「深度學習」課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論與實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