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支援馬太鞍災後復原 中秋連假號召120人次前進災區

樺加沙颱風重創花蓮,中原大學發起「馬太鞍重建家園志工服務」,並與馬太鞍長老教會合作掌握第一線需求,於10月4日至6日中秋節連假期間,號召三梯次、合計約120人次走入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協助居民進行社區環境整頓、清理水溝與淤泥,以行動實踐中原大學全人關懷與服務精神。
產官學攜手邁向淨零 中原大學與75家企業簽署MOU

中原大學與「資源循環產業推動協會」攜手合作,於114年10月2日上午十時在中原大學宗倬章紀念廳舉行「資源循環與企業產學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多達75家碳中和與資源循環相關產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簽署MOU,盛況空前,展現產官學攜手推動永續發展、並肩培育綠領人才的決心。
藝術點亮校慶!中原大學推出「中原藝世紀 璀璨七十年」特展

為慶祝70週年校慶,中原大學將藝術搬進校園!藝術中心精心推出「中原藝世紀 璀璨七十年」特展,自9月15日起熱烈登場。展覽集結繪畫、插畫、剪紙、針繡、影像、藍曬圖與空間裝置等多元藝術表現,帶領觀眾重溫校史、體驗人文風貌,並展現中原大學承續傳統、勇於創新的藝術能量,為校慶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中原大學號召青年志工 守護觀音草漯海岸 清出145公斤海廢

為響應「國際淨灘日」,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承辦的「桃連青年志工中心」於 9 月 20 日號召近百名青年志工,齊聚桃園觀音草漯海岸展開「全民淨灘運動–清除海廢大作戰」。短短數小時內,共清出 145 公斤海洋廢棄物,展現青年以行動守護海洋生態的決心。
中原大學註冊率破百 理工學生分數比肩國立大學

大專校院迎來新學年,在少子化衝擊下,各校新生註冊率成為矚目焦點。中原大學統計,114學年度大學部新生註冊率截至9月19日為止,包含資通訊擴充名額,整體註冊率已超過100%,達到101.3%,在少子化海嘯中逆勢成長,連續6年註冊率百分百,連續8年蟬聯全國公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中原大學倡議「永續無限城」!舉辦 USR 成果展見證大學實踐力

中原大學於創校70週年舉辦「永續無限城」USR論壇與成果展,凝聚產官學界共同探討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與未來。論壇邀請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104人力銀行職涯教育長王榮春及東海大學永續處處長陳鶴文,分別就地方創生、永續人才培育與氣候行動提出觀點,內容精采多元。成果展則呈現中原師生結合專業推動USR的歷程與亮眼成果,展現永續實踐的具體行動力。
不只學華語!32位華語生看見中原大學全方位升學管道

中原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於114年9月3日舉辦「探索中原大學-商學院&工學院」校園參訪活動,吸引來自越南、印尼等地的32位華語生熱情參與。活動不僅讓同學們深入認識校內學院特色,更展現了中原大學提供的全方位升學管道,協助境外學生從語言學習邁向專業領域,為未來在台升學與發展奠立良好基礎。
中原量子研究精準預測颱風 勇奪 IEEE 國際最佳論文首獎

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張晏瑞助理教授與台、英、美跨國團隊合作,在 IEEE 國際量子計算與工程大會(QCE 2025) 以颱風路徑預測研究勇奪最佳論文首獎,擊敗 NASA 等全球頂尖隊伍。團隊提出「量子參數自適應(QPA)」框架,成功減少 96% 模型參數,仍保有甚至超越傳統準確度,展現台灣科研實力與中原在量子研究上的國際影響力。
中原國貿系Dr. Daniel A. Sanchez-Loor 獲「梅花卡」 肯定深耕台灣教研

中原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助理教授、來自厄瓜多的 Dr. Daniel A. Sanchez-Loor,近日榮獲政府頒發「梅花卡」(Plum Blossom Card)永久居留證,成為少數獲此殊榮的外籍教師之一。此殊榮不僅肯定他多年在教育、研究與產業連結上的卓越貢獻,也展現中原大學積極推動國際化、支持優秀學者深耕台灣的成果。
中原大學資管系 AI 與 VR 課程翻轉學習體驗 深耕泰國坤敬九年成果豐碩

中原大學資管系 9 位師生今年暑假與華碩文教基金會合作,遠赴泰國坤敬展開為期兩週的資訊教育服務,這已是團隊深耕當地的第九年。課程涵蓋 VR、AI 工具、智慧機器人應用、Scratch、Code.org、深度學習及台灣文化交流,協助當地師生提升數位技能,廣受熱烈歡迎。
中原大學赴泰緬邊境舉辦華語夏令營 250名孩童快樂學中文

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泰國海外志工隊於8月7日至29日,首次攜手中壢高商師生展開跨校合作,前往由桃園心一慈善基金會資助的泰國三民小學與巴邁恩德四中學,舉辦「泰緬邊境孩童華語夏令營」。為期兩週的活動中,11位志工以遊戲、歌曲與創意教案陪伴超過250位孩童與中學生,帶領他們在在歡笑與互動中學習中文,為當地孩子打開通往華語世界的一扇窗。
中原大學「解決未來問題能力競賽」 青年以跨域創意開創新局

中原大學於2025年8月27日舉辦第三屆「解決未來問題能力競賽」,吸引全國51所大專院校、66組隊伍參與。競賽以跨域合作與全人教育為核心,鼓勵學生結合專業與創新思維,提出具社會影響力的解決方案。歷經五個月角逐,決賽隊伍展現青年勇於挑戰、實踐永續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