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學務處特殊教育學生資源中心於5月3日舉辦「中原70慶祝活動-當我們融在一起」,透過精心設計的手作體驗,讓參與者親身感受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活動內容包括「靜心瓶」與「浮游花瓶」的製作,並融入視覺障礙與肢體障礙等特殊教育模擬情境,讓參與者在無障礙與受限狀態下的強烈對比中,培養對多元差異的理解與尊重。
本次活動以「融合共好」為核心理念,這不僅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價值,更是中原大學長期推動的教育精神。「融合教育」強調關懷、接納與實踐,致力於在教學與校園生活中,打造一個包容、友善的學習環境。藉由實際體驗視野受限與肢體不便的情境,參與者需依靠夥伴協作完成作品,進而培養「理解」、「尊重」與「同理心」等核心素養。
在「靜心瓶」手作活動中,參與者需戴上眼罩,模擬視覺障礙者的處境,挑戰於視野模糊甚至全盲的狀態下完成作品。他們必須透過語言溝通、肢體協調與團隊合作來尋找材料、確認製作步驟,並逐步完成作品。這過程不僅考驗耐心與細心,也讓參與者深刻體會到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來自新竹高中的郭同學分享:「平時做這些小東西都很簡單,但戴上眼罩後完全變了樣,只能依賴身邊的夥伴,那種無助感真的讓我很焦慮,也更能體會視障朋友的辛苦。」
另一項「浮游花瓶」手作活動則結合肢體障礙體驗,參與者需模擬上肢不便的情況,挑戰完成需高度手部精細操作的作品。從夾取微小飾品、調整位置,到將液體倒入瓶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因肢體受限變得困難重重。來自桃園高中的林同學感慨表示:「以前從沒想過,光是拿起一個小飾品都這麼不容易。做一個瓶子就要花上好久的時間,真的很佩服身體不便的同學們。」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生資源中心表示,秉持「融合共好」的願景,致力於消弭大眾對身心障礙學生的誤解與標籤,提升社會對差異的接納與尊重,幫助身心障礙學生更自然地融入校園生活,並培養其在社會中的適應力與自信心。本次活動廣邀各年齡層民眾參與,從幼童、青少年到年長者,透過跨世代的交流與合作,讓更多人理解身心障礙者所面對的處境,實踐中原大學推動「共融社會」的教育使命。
中原大學藉由這場結合體驗與反思的活動,進一步深化校園友善無障礙環境的理念,展現了大學在社會關懷與教育實踐上的溫度與價值,持續朝向共好、多元、平等的校園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