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藝術中心自114年11月17日起推出年度壓軸雙個展,帶來《蘊菁陶釆—李仁燿陶藝創作三十年經典巡迴個展》與《徐徐魚行—廖秀梅版畫創作個展》兩檔精彩展覽。本次展覽以「陶土」與「版畫」為雙主軸,呈現藝術家在材料、技藝與生命經驗上的積累,引領觀眾穿梭於動靜之間、厚重與輕盈、內斂與幽默的藝術語彙,感受藝術在日常中流動與轉化的獨特魅力。18日的開幕茶會與藝術家導覽吸引眾多師生及藝術同好參與,展現雙展的高人氣與校園藝文蓬勃活力。
李仁燿以三十多年陶藝經驗,專注於「小口瓶」造形創作。小口瓶肚大、細頸的結構,不僅展現器物的典雅比例,也象徵聚納、承載與內斂的哲思,是器物文化中極具意義的符號。李仁燿以「氣導形」拉胚技法創作,透過調息讓手勢與呼吸同步,使瓶體在自然節奏中呈現出精準而和諧的比例。

在燒製工序上,他結合素燒、高溫焠燒、噴釉、淋釉與柴燒等技法,讓釉色在火候中自然流動,形成如雲霧、山嵐或水墨般的層次肌理。他的小口瓶系列屢獲國際肯定,曾於日本東京都立美術館第 26 屆 NPO 國際書畫交流會榮獲「金賞」。本次展覽精選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讓觀眾在展場光影之間感受火與土交融而生的靜謐與深度。

此外,《徐徐魚行—廖秀梅版畫創作個展》來自藝術家在生活中的一段幽默對話。她笑著思考:「金魚記憶這麼短,會不會其實是一種自由?」於是金魚成了她象徵生命流動的創作符號,在畫面中自在穿梭於日常、夢境與各種文化意象之中。

廖秀梅以「利樂包」金屬紙作為主要版材,透過刮磨、塗黏、針刻、揉摺等細緻工法,讓原本的廢材重新被賦予生命,展現出獨特而鮮明的質地。再搭配多版套色與拼貼技巧,使作品既有版畫的精準結構,也保留手作自由的溫度,層次豐富、情感細膩,呈現生活中那些微小卻深刻的感受。
廖秀梅的創作過程大量運用回收材料,也讓作品帶有環境永續的意涵。她分享:「記憶會流動,材料也能重生。創作也是一種循環。」在版墨與紙張的層層堆疊之間,她的作品展現出柔韌、敏銳與持續延展的創作能量。

藝術中心主任陳敏慧表示,這次的陶藝與版畫雙展在不同媒材的對比中,呈現出多層次的觀看感受。陶藝展現火與土凝聚出的沉穩力量,版畫則以紙與墨勾勒出流動的記憶與敘事。兩場展覽雖然形式不同,但都回到藝術家對材料、文化與生命經驗的思考,讓觀眾看見材料如何轉化為情感與思想的承載。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持續以跨媒材展覽推動校園藝術教育,結合導覽、工作坊與跨域活動,培養師生的美感素養與思辨力。本次雙展不僅展現工藝與圖像創作的多重面向,也深化藝術在校園的教育功能,讓展場成為文化理解與美感養成的場域。

《蘊菁陶釆—李仁燿陶藝創作三十年經典巡迴個展》與《徐徐魚行—廖秀梅版畫創作個展》兩檔展覽,自114年11月17日至115年1月10日免費開放參觀,歡迎民眾蒞臨共賞。(中原大學藝術中心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10:00-17:00、週六13:00-17:00,週日、12月24-25日及國定假日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