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桃園學」成果展正式揭幕,學生與授課教師齊聚合影,共同記錄這段探索地方、發掘故事的學習旅程。

從在地觀察到創作實踐 中原大學「桃園學」成果展看見城市樣貌

走在桃園的街頭,日常裡的風景,其實藏著許多故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的「桃園學」成果展,正是透過學生平日的觀察與創作,說出這座城市的多樣面貌。114年6月4日「桃到中原·桃園大城小事」成果展於張靜愚紀念圖書館二樓揭幕展出,展期至6月13日,邀請師生與社會大眾一同走進學生眼中的桃園。

這場展覽由中原大學長期推動的「桃園學」系列課程所策劃。今年以「大城小事」為主題,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出發,觀察、思考,再轉化為作品。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柯惠鈴表示:「凡從日常生活出現的,必成永恆。」每一位修課學生,都是從自己熟悉的生活細節中,慢慢發現桃園的特色與問題,再用創作方式說出他們的觀點與感受。

「桃到中原·桃園大城小事」展出的作品題材多元,有的關注政策與土地議題,有的聚焦自然環境或城市文化,也有作品讓人看見族群共融的力量。

環工系學生蘇祺峻介紹桃園江夏堂傳統「塘函」排水設施,從水利技術看見祖屋文化與環境共生智慧。
環工系學生蘇祺峻介紹桃園江夏堂傳統「塘函」排水設施,從水利技術看見祖屋文化與環境共生智慧。

像是《搬不走的家》,就以航空城計畫中居民面對迫遷的心情為靈感。學生用一台象徵搬遷的卡車模型,邀請觀眾把「小物件」放進去,象徵那些帶不走的回憶和情感。創作者何心妤同學說:「當我們願意說出來,讓更多人看到,就有機會產生改變。」

學生以卡車模型承載木製家具,象徵航空城迫遷議題中的匆促與無奈,呼喚社會對在地居民記憶與情感的關注。
學生以卡車模型承載木製家具,象徵航空城迫遷議題中的匆促與無奈,呼喚社會對在地居民記憶與情感的關注。

另一組作品《水啦!桃園》聚焦桃園的水資源問題,學生用模型與圖示呈現水庫淤積的現況,也分析都市發展對水質造成的影響。他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展示,讓大家重新認識水資源的重要性,並理解政府在治理上面臨的挑戰。

學生關注桃園水資源議題,透過展示引導觀眾認識水庫與水質變遷問題。
學生關注桃園水資源議題,透過展示引導觀眾認識水庫與水質變遷問題。

還有一件非常受歡迎的作品《桃桃列車(Taoyuan Train Monopoly)》,則設計成一場互動遊戲。學生把桃園的七個火車站轉化為遊戲空間,觀展者像在玩大富翁一樣擲骰子、拆解任務,過程中也認識了桃園鐵道的歷史、產業變遷與城市發展的脈絡。遊戲中結合教育巧思,讓參與者透過操作與體驗,自然地認識桃園的鐵道文化與城市發展。

以七大車站為主題設計互動遊戲,讓參與者邊玩邊認識桃園鐵道文化與城市發展。
以七大車站為主題設計互動遊戲,讓參與者邊玩邊認識桃園鐵道文化與城市發展。

《愛是永不止息》則用滿布花草的複合媒材創作,象徵桃園多元族群的共存與包容,呈現出桃園豐富的農業與自然資源。讓觀展者彷彿走進一個多語、多文化的生活場景,感受到桃園的溫柔與力量。

人育學程學生張祖榮向師長介紹《愛是永不止息》,說明作品中各種植物所代表的族群、文化與自然意涵。
人育學程學生張祖榮向師長介紹《愛是永不止息》,說明作品中各種植物所代表的族群、文化與自然意涵。

桃園學課群召集人何彩滿老師欣慰地表示,學生的表現非常驚豔,從構思到完成,每一步都能看見他們的投入與成長。透過彼此的作品激盪出更多思考與創意,這段過程,是學生自己最寶貴的收穫。

「桃到中原·桃園大城小事」不只是一場課程成果展,更是一場由學生主導的城市對話。從看見到發聲,從理解到創作,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與關心桃園,讓這座城市的故事有了更多聲音,也觸動更多人的心。

歡迎大家在展期內前往參觀,一起用不同角度重新認識桃園,看見這群青年眼中的「大城小事」。

學生透過親手繪製與配戴八家將面具,重新理解桃園民間信仰文化的精神與傳承。
學生透過親手繪製與配戴八家將面具,重新理解桃園民間信仰文化的精神與傳承。

更多新聞

中原大學「一期一會」團隊獲頒最佳解題獎,展現資料科學實戰能力。

中原大學AI課程連結產業 跨校頂石專題讓學生解決企業問題

(主圖)團體組第一名「文編團」獲獎合影,關注新住民與移工議題。

用服務點亮青春!中原大學「全人關懷獎」肯定青年行動、創造影響力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助理教授張晏瑞於新加坡 ICLR 2025 發表量子計算研究成果,展現中原前瞻科研實力。

中原大學攜手國際團隊於 ICLR 2025 發表量子計算創新成果   展現科研與人才培育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