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光
HONOR

吳宜鴻

吳宜鴻老師表示,在他近20年的導師生涯中,瞭解學生的想法是非常寶貴的經歷。這種理解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實現,例如透過第一人稱觀察導生身上的特質,或者以第三者的角度,傾聽同學們關於彼此的點點滴滴。這些方法可以深入地瞭解學生的思維模式,成功理解學生並促進良好的師生關係。

「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

「平日不主動打擾,只在對方有需求時全力協助,這種相處方式已經在我們之間默契地形成。」吳宜鴻老師以輕鬆卻認真的語氣,描述著看似被動的互動方式,實際上卻讓學生保有一些空間。「只有不越線,他們才更願意前來尋求幫助,」他強調。因此,吳老師認為師長不必過度介入學生的生活,而是透過分享系上資訊的方式,雖然微小但已在無形中慢慢建立了關係。

對於需要交談的同學,吳老師有自己的原則,「我希望談話對學生有實質的幫助,所以會以較慎重的口吻,討論整體時程和預留時間,以期達到最大的幫助效果。」吳老師分享,這種方式不僅讓談話更順暢,也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準備。

吳老師印象深刻的是,自己逐漸吸引來自班級之外的學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陸續有修課學生前來詢問課業以外的問題,」他神態自若地講述著。雖然不太了解這些學生的背景,但吳老師秉持著「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精神,努力解答學生的疑惑。這種情況讓吳老師意識到,自己可以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幫助。

看見積極且熱情的自己

「在鼓勵導生促成讀書會後,我們彼此一同深入研究各個領域,這個畫面令我難以忘懷。」吳宜鴻老師表示,當時讀書會的成員會樂於分享有關程式設計的各種主題,像是介紹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成立讀書會的用意,最主要並不在於提高成績,而是挖掘自己未來學習的潛力。」

此外,吳老師也支持學生完成程式檢定的平台。在學生架設完伺服器後,他也曾經幫助出題,對大一新生開放參加檢定。「這種感覺就像回到大學生活一樣。」吳老師提到,與同學們相處期間,他感受到學生時代的熱情。更令人驚奇的是,藉此認識了來自其他系所和校外的學生,最終甚至指導他們參加相關競賽。所有新奇的經歷,都成為難以忘懷的回憶。

灌溉助人的幼苗

在訪談的尾聲,吳宜鴻老師提到希望學生能多幫助他人,他說:「能夠幫助他人,代表著你具備一定的能力,只需要謹慎行事,避免產生不良的後果。」吳老師分享了一個學生的故事,這位學生經常展現出對班上其他同學的關心,而這些溫馨的畫面,讓吳老師更加關注每位學生的狀況。他語調堅定的說:「我覺得那位同學教會了我,要讓學生理解彼此互相關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