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00 507

【中評社】中評鏡頭:中原大學校史館有如博物館

私立中原大學校史館,顛覆一般人對校史館的印像。最新啟用的全人校史博物館,是全台大專校院少有以“博物館”概念全新打造的校史館,不僅可以緬懷前人努力的艱辛,也可以重溫過往校園生活的點滴。

座落於行政大樓一樓兩側的校史館,右側篤信廳,以歷史博物館的展示概念,採用時間敘事的手法,呈現中原大學立基於“篤信力行”校訓精神,歷經初創、奠基、深耕、成長、茁壯、擴張、拓展及新象等8個時期,逐漸發展為現今7個學院、逾40多個系所、1萬6千多名學生,以及海內外多名傑出校友等優異成果的見證。

左側力行廳,則以小型博物館的概念,利用空間變動性及富有創意的手法,陳列早年的畢業證書、成績單、教科書、實驗器材等舊有文物,讓參訪者懷舊之餘,也能互動體驗。

全人校史博物館設計者林志峰,目前擔任“博物館產業研究室”主持人,他也是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校友與兼任教師,擁有超過20年博物館設計,把枯燥無聊的校史變得活潑。

以力行廳為例,走入展廳,映入眼簾就是一面牆,不管你是哪個年代的大學生,牆上的各種生活用品,會產生共鳴。

展廳收集各種不同年代的舊文物,透過新、舊對比的呈現,讓參觀者有了情感、價值的傳遞。

2000年曾歷史博物館策畫的“兵馬俑展”,帶動當年觀展熱潮,這次承接中原大學校史館,林志峰坦言,必須做出一些不一樣。

林志峰說,大多數的校史室,都是介紹與回顧學校曾經做了什麼,不過通常不會有太多情感的共鳴,反倒是學生讀過的書、用的桌椅與實驗器材,可以產生情感連結。

他說,在物博館文物可分成“強文物”與“弱文物”,前者就是故宮博物院的各種國寶,後者即使是單純畢業證書、成績單、教科書、實驗器材,透過新舊對比,會讓參觀者看到教育資源、教材與教學的價值轉變,連大學生的生活型態也正在改變中。

林志峰也感性形容,寶貴的歷史在實物展示中讓人睹物思情;而搭配沈浸式劇院的放映,更呈現出永恆與變動的交錯之美。

資料來源:中評社桃園10月31日(記者 黃文杰)

更多新聞

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定睿,專注二維材料與先進元件研究,相關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中原大學陳定睿攜手MIT研究登上《Nature》 推進次世代奈米電子元件技術

中原大學學務長金亭佑(前排中)連續三天親自帶隊前進災區,與師生並肩投入清淤復原。

中原大學支援馬太鞍災後復原 中秋連假號召120人次前進災區

中原大學與資源循環產業推動協會合作,促成「資源循環與企業產學合作備忘錄」簽署盛會。

產官學攜手邁向淨零 中原大學與75家企業簽署M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