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單位
academic unit
理學院
工學院
商學院
設計學院
人文與教育學院
法學院
電機資訊學院
智慧運算
與量子資訊學院
校級研究中心

理學院

本校於民國44年創校之始,即設有物理學系及化學系,先後於51年、55年成立數學及心理兩系,至此理學院架構已成。為加強研究,63年成立應用物理及應用化學研究所;69年,本校奉准改制為大學,正式設立理學院。

本系成立於1962年9月,主旨是培植學生對數學的基本觀念,以作高深學理探討,造就優秀數學人才;更為國家增加實用科學人才。本系於1985年成立應用數學研究所,提深數學研究,培養數理實用科學人才;於1995年改名為數學研究所,並成立了博士班,使學生能再更上一層樓的領域。進入高深數學研究的殿堂。自91學年度起本系所更名為應用數學系(所),大學部並分為數學學程、統計學程及資訊科學學程;研究所分為數學、統計及資訊科學等三組,數學組主要為數學及應用數學,統計組主要為統計理論及應用,資訊科學組主要為資訊理論及應用。2006年成立碩士在職專班,並分為數學組、精算與財務組。
自2013年起本系因應國際變化及國家科技政策方略、改造應數系課程、增加了資訊科技中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科學的課程及資訊工程相關學系師資。本系以數學為基礎,跨域發展人工智慧與科學資料分析,生物科技、財務精算等領域。2022年本系將原三組學程改制成「數學與科學計算學程」、「統計與大數據學程」及「資訊與人工智慧學程」,並積極跨域發展智慧運算與輔助本校量子計算研究。
中原物理學系創立於民國四十四年,為本校四個最先成立的學系之一,迄今已逾六十餘年。民國六十三年,為擴展研究並培植高科技人才,特成立應用物理研究所碩士班,師資由物理學系及工學院有關各學系組成。
由於研究領域日漸細分,且工學院相關學系亦分別成立研究所,故自七十三學年度起應用物理研究所由物理學系師資負責,並著重於凝體物理,應用光學及理論物理的研究。為推展長程研究計劃,加強研究深度,提升研究水準,於八十一學年度成立應用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為因應整體世界潮流與科技趨勢,並強化教學與研究之間的相互支援與合作,本系在師資專長、課程規劃與研究發展上,主要重點為理論物理、材料科學及光電科學。本系(大學部)於九十五學年度成立物理組和光電與材料科學組,並且開始招生,同時配合教育部系所合一政策,於九十六學年度,應用物理研究所碩、博士班與物理學系合併,改為物理學系(設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
本系創立於民國四十四年,經六十餘年不斷努力求新,已擁有一流的師資和設備,民國六十三年與化工系共同成立應用化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七十年與化工系分別獨立,應化所於民國七十年分為化學工程研究所及化學研究所,七十二年獲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使本系對學術之研究與實際之應用有更密切的配合,八十八年為因應國內社會經濟變遷,並響應教育部配合國家建設人力需求及學校校務發展計劃,重新評估,減併與調整現有系所及招生名額之呼籲,將化學系分成化學組及材料化學組,兩組各招收一班,並同時成立碩士在職進修專班。 在理論與實際並重的嚴格考核下,學生素質不斷的提高。畢業後出國深造或服務於工業界,均有傑出之表現,為本系建立良好的聲譽。
中原心理系於民國五十五年,由創系主任劉家煜老師創辦,為全國第二所心理系。在歷任系主任及系裡老師、系友、系上學生及學校同仁幫忙下,漸漸茁壯。分別在民國七十六年大學部擴成雙班,民國七十七年成立心理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開設推廣教育學分進修班及開辦教育部委託之「大學層級中等教師輔導學分班」,再於民國九十三年成立碩士在職專班,期能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培育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人文素養、敬業樂群和人格健全且應用與研究並重之心理學人才。歷年來已經培養許多心理學專業知識、應用及獨立研究能力的人才。
過去人類對生物的認識大致止於外表,到了1950年代開始發現有DNA,於是對生物本質的認識更往前進一大步。人們逐漸由基因上DNA的排列次序來了解為何每種生物與個體各有不同特質。也因它的變異而產生畸形或疾病,但也更進一步利用基因的轉殖來生產某些特殊物質或來覆製生物等。
在這短短的五十年,由於生物科技的急速發展,許多過去的「科幻」,今日已逐漸的出現,且人們對未來的發展也充滿了信心與期待,因此約略可以「昨日之夢、今日之寶、明日之星」來形容「生物科技」,21世紀也因而被宣稱是「生物科技」的時代。
為了因應世界科技潮流、配合政府積極推動奈米科技的政策以及整合中原大學資源,「奈米科技中心」經本校研究中心審議委員會於九十一年五月正式成立,其成立理念為「因應科技發展方向」、「配合學校中長程計畫」、「整合資源、提高成效」、「展現團隊精神」。經過多年來的科技發展,如今「奈米時代」已正式來臨,台灣也正積極創造奈米科技帶來的無限商機。
本學位學程成立於民國九十六年八月,其架構、發展及特色源至於本院奈米科技中心,『奈米科技』是一門結合了理、工及電資等三個學院,包括物理、化學、生科、醫工、及電子等領域的獨特學問,集結了上述五個學系29位專業教師之多元化教學、研究的特殊性,所設置之跨領域碩士學位學程,迎向未來科技中跨領域整合的潮流,期望能為台灣培育未來的科技菁英,正積極培育基礎科學及發展奈米產業人才為主旨。目前本學位學程共有91名碩士班畢業生。其修業期限為一至四年,依研究方向之規劃,分成「奈米材料」及「奈米生醫」等兩大領域,畢業後學位授予為理學碩士學位。
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宗旨
  1. 培育跨領域人才: 培養個人興趣、發揮個人專長、結合多元專業。
  2. 提升學生就業力: 在世界產業發展的帶動下,與產業發展緊密連結。
  3. 縮短學用落差:在理學院良好基礎科學的背景下,加強應用方面的推動,達到學用合一。
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特色
  1. 綠能光電科學: 因應環保意識及世界趨勢,結合物理與化學相關的材料科學形塑一系列的課程。
  2. 大數據科學:因應資訊爆炸的時代,強化理學院所主導的科學統計,形塑應用數學、心理及生科的巨量資料實務探究課程。
  3. 結合院內五系師資及課程,達到培育跨領域人才、提升學生就業力及縮短學用落差。

工學院

民國44年,中原理工學院創校之初,即設有化學工程及土木工程兩學系;民國69年本校升格為大學,工程系群分出設置工學院。工學院原發展至9系,後因電資學群的需求與整合的考量,遂於民國94年正式成立電資學院。目前工學院涵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環境工程及工學院學士學位學程等6學系,其中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生物環境工程學系均為全國首創之科系。
中原化工系成立於民國44年,為中原大學創校四系之一,累積畢業系友人數超過9000人。
本系系友表現傑出,並遍佈化工各相關產業,為本系建立良好的業界口碑。
中原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評比中,化工領域名列全國前1、2名,領先眾多國立大學。
本系教師論文發表、研究計畫、專利發明成果豐碩,多位教師榮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等殊榮。
本系於1955年成立,為全國第一所通過工程及科技教育IEET認證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舉凡眼前所見之一切構造物,例如:房屋建築、公路、橋梁等,乃至眼前看不見之涵管、下水道、水利設施等之興建,皆為土木工程之範疇。整合結構、水利、大地、運輸、營管、測量、材料相關課程,強調學用合一,重視在校學生訓練,培養具有專業素養,能融合理論與應用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
土木工程含括之學科範疇廣泛,本系課程含括土木工程各領域基礎學科課程外,另規劃有:土木與環境、土木與防災、營造與管理、土木資訊與人工智慧等學程,符合土木未來發展趨勢,有助於學生取得第二專長。
設立於1964年8月,歷史悠久、學風鼎盛,本系擁有大學部、碩士班及博士班完整學制,系友已遍佈於社會各個角落,並有卓越的成就與表現。 在教學的發展特色方面,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開設基礎且重要的理論課程、多元且實用的實務課程,並融入對學生未來在個人和社會生存有幫助的觀念、智慧、態度於教學課程中,為全國第一所通過「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國際工程與科技教育認證之機械系,學歷與世界接軌且受各國認可,將更進一步精進國際工程教育認證,並推展多元化國際交換學生計畫與國際學程。
在研究的發展特色方面,強調學術與產業結合,整合創新且前瞻的學術領域、特有且優勢的產業技術,並導入對學生未來在面對新事物和挑戰有幫助的思維、方法、態度於研究過程中,多年來成果除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及會議論文中,更促進了國內諸多科技及產業技術的發展,將更進一步落實特色系所與各類大型研究計畫執行。
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所)之宗旨在於培育具有專業能力與全人素養、敬業樂群、人格健全及謹守專業與資訊倫理之工程人才,並致力於學術研究,以服務企業界,並對環境永續、社會共好及全球發展有所影響。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融合生物醫學與工程科技於一爐,開啟現代學術整合研究的趨勢,協助醫療品質之提昇增進國民之福祉。
  1. 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與醫學知識的醫學工程師,具有專業素養與能力,工程與管理兼備及專精於整合系統之醫學工程人才。
  2. 從事融合理論與應用,促進科技發展之醫學工程術研究,並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以促進醫學工程之廣泛應用。
  3. 提供及拓展學術資源與研究成果服務社會。
原名為生物環境工程學系(Department of Bi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大學部成立於93學年度(民國93年9月招收第一批大學部新生)碩士班成立於100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成立於104學年度。因應未來環境工程領域之發展趨勢,亦自該學年度起,正式更名為環境工程學系(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本系隸屬於工學院,為中原大學之新興科系,橫跨環境、能源、工程三大領域,大學入學分數為私校環工第一,超越新設之國立大學。 為培育學生除專才外,兼具多樣知識應用能力,本系在課程設計上,特別強調跨域結合,學生在修課之餘,也能逐漸培養出綜合不同領域知識的應用力、團隊合作力、執行力。
為結合現代科學與工程技術,本系在紮實的基礎科學訓練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思維,期使畢業生能成為兼具生命科學、環境生態以及工程技術背景之跨領域人才。

商學院

商學院為因應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之需要,早在民國56年即成立工業管理學系,隨後於63年更名為企業管理學系。民國65年,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及對國貿人才的大量需求,遂成立國際貿易學系,再於69年成立會計學系,並於當年因條件成熟正式成立商學院。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創立於西元1967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 目前大學部每個年級有4班,歷年新生報到率均達97%以上,辦學績效深受肯定。本系於1983年奉准設立碩士班(MBA),是全國創設最老牌前六名企業管理研究所,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目前每屆錄取研究生39名。近年來,為貫徹本校「全人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本系除了開辦企業大學(授予學分證明),並於1999年設立碩士在職專班(EMBA),目前每屆錄取在職研究生60名。此外,本系博士班於2005年正式招生,目前每屆錄取博士生4名。合計本系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總數已將近1,200人,其規模不亞於一間中型學校。
本系成立於1976年,為商學院第二個成立之學系
全國第一個通過ISO 14001的學術機構
訓練貿易與資訊整合人才
1981 由單班發展成雙班
1999 成立研究所
2000 成立二技在職進修班
2002 成立碩士在職進修班
2011 更名為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1980 於本年秋設立本系
1983 於本年起奉准招收雙班
1992 於本年年秋成立夜間部,成為本校商學院第二個有夜間部之科系
1997 八月起成立會計研究所
會計人才是經濟建設的中堅,企業管理的要角,社會大眾之公證人,亦是政府課稅之參與者,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隨著經濟與科技之急速發展,對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之需求越加殷切。 故本系設立之宗旨即在為我國培養一流之會計專業人才,以配合我國經濟發展之需。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於民國76年,由本校前任校長張光正博士創立並擔任第一任系主任。77年由邵孔屏博士接任為第二任系主任,六年任內積極推動學生畢業專題制度之實施,奠定本系實務與理論並重之優良傳統。
資訊管理系自76年創立以來,在教師、行政同仁共同努力與歷任系主任積極領導下,系務有長足的發展。以專業師資的教學與研究,服務資管系各級學生的專業與人格成長,平日同學的積極 投入各項學習、服務、與學術活動,俱為資管系持續成長發展的基礎。資管系大學部招生名額目前為97名,碩士班招收名額為27名,碩士在職專班招生名為14名。
2005 本校為因應財金人才之需求創立財務金融學系,由陳若暉教授擔任系主任,肩負起培育財務金融專業人才養成之重任,奠定中原大學財務金融系良好的根基。
2011 奉准由單班轉為開設雙班招收,由姜樹翰副教授接任系主任之職,延續並傳承本系以培養才德涵養兼備之財金「捍衛戰士」的理念。
2015 奉准成立財務金融系研究所,開始招收碩士班學生,為財金領域培養更多知識與素養兼備的財金人士。
以「商學管理、多元文化以及跨域學習」三合一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在「品格」、「團隊」與「創意」的跨域能力。 本持著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精神與理念,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之畢業生,以切合國際化潮流,提供本國與跨國企業所需之人才。 課程設計強調「跨領域學習」,本學程設計五個專業領域共十四項專業學分學程,五個專業領域分別為企業管理、國際企業與貿易、會計、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等。 十四項專業學程分別為行銷管理、科技管理、服務業管理、國際經貿與實務、經濟計量與預測、國際金融與管理、 財務會計、審計、成本與管理會計、商業智慧、電子商務、資訊系統開發、公司理財與金控管理及金融商品與金融市場等, 修習本學位學程之學生要求至少修習兩個專業領域共三項專業學程的課程,藉以培養商學管理之跨領域專業人才。
本學位學程招收博士班學生,結合本院企管、國貿、會計、資管及財金五個學系的教學資源,師資陣容堅強,教師專長領域深廣,可提供的發展方向如下:國際經濟、國際經營管理、國際貿易、兩岸經貿、公司理財、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衍生性商品與財務金融等。
自九十四學年度起,本院新增設財務金融學系,以因應金融國際化與自由化的衝擊,以及面對嶄新財務紀元的挑戰。該系的成立加深學術研究與實務之結合,除可為我國金融體系之健全,財務管理的精進奠立良好的基礎外,亦能提供本學位學程博士生於財務金融方面的專業養成。
商學院企業管理系業已成立博士班,故本學位學程將以相關系、所為基礎,提供授課師資、教學設備空間等,並整合資源全力發展商管的理論與實務,以提供修習本學位學程博士班之研究生極佳的學術環境。
結合全人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具備品格 、團隊與創意的國際化能力,分別包含以下數種學習方式:
  • 系統化學習:學習課程區分為企業管理 、國際企業與貿易 、財務金融與會計 ,及資訊管理等四個領域,學生可根據興趣選修課程。
  • 跨領域學習:學生需修習至少兩個領域的課程,以培養跨領域專業的能力。
  • 實作與實習:結合專題實作與商管服務學習,採用問題解決式學習 –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讓學生從做中學,並理論應用到實務。
整合商學院教師資源 具備雙語能力之師資充足。
課程與實務結合 舉辦企業參訪及暑期全英語商業營
涵蓋行銷管理、策略管理、國際企業與經濟、財務管理、公司理財等各類管理領域之商管碩士所需之核心與進階課程
本校商學院於107學年度成立巨量資料商業應用碩士學位學程,本學程以中原大學商學院為基礎,課程的安排結合本校商學院各系所專業師資及學術資源,也配合實務上專精於巨量資料分析的專業人士共同規劃,以期培育跨領域的巨量資料分析人才,期望學生實際運用所學於找出企業巨量資料應用需求、應用巨量資料分析結果解決問題,並且具有實際操作巨量資料分析之實務經驗。
本學程在規劃上主要以招收兩種類型的學生給予進階的訓練。一種是商管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原本就具備有基礎的商管知識以及統計分析的基礎,透過本學程規劃的課程使同學對於巨量資料背後的技術背景具有基本的瞭解,進而能將原有的商管知識套用在巨量資料的分析、應用與管理上,另一類型的學生則是具備資訊技術背景的同學,透過學程規劃的課程使其瞭解在企業運作上如何實際應用巨量資料分析的技術為組織帶來競爭優勢。本學程期望透過扎實的訓練能培養更多巨量資料分析與應用的人才,有助於台灣產業界在巨量資料分析與應用的發展。
– 理念 –
當今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以正確的價值觀及創新的方法來解決複雜的決策問題。
– 方法 –
個別指導:
我們所強調的是以成果導向為主的學習方式,提供學員個別指導及實務經驗,在一個豐富及強調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學員能從具有學術聲望及實戰經驗的師資群及同學身上獲得專業知識與經驗。 理念
互動式學習:
經由教授指導與同儕回饋,我們營造精確自我分析的學習氣氛,學程能使學員更進一步了解工作最艱鉅的挑戰,並提升解決問題之信心與能力。。
中原商學院大學部 2017 年與美國天普大學簽約增設 2+2 雙學士學位學程,讓學生透過前兩年在中原學習專業知識、加強英文能力後赴天普大學修習兩年;讓學生一樣只需四年完成課程,但一次拿到兩校學士學位,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2+2專班學生於前兩年學習中原大學商學院基礎與進階課程,大三起至天普大學學習商學專業課程。兩學院均通過國際商學院促進協會(AACSB)認證,此認證確保學院之商管教育水準能持續改善,並提升學院之國際知名度。兩學院之課程相互鏈結,並同時注重品格、創業與國際化之教育。

設計學院

本院於1992年8月1日創立,為國內率先成立的第一所設計學院;其中建築學系成立於1960年,該系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及評價;而商業設計系、室內設計系相繼於1984與1985年創立,均為國內第一所成立的學系,在國內不論在學生入學的成績或教師的學術資歷上均具有領先的地位。目前上述三系均設有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2001年本院又增加了「文化資產研究所」。而「景觀學系」及「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業於2004年成立,景觀學系亦於2011年設立碩士班。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於民國四十九年虞曰鎮先生策劃之下,創辦成立,為全國首創之五年制建築學系, 並以「建築工程學系」為名,招收單班學生。
次年由黃寶瑜先生擔任系主任,前後共十二年,在黃主任的主持下,中原建築系奠定了深厚之學術基礎和自由學術風氣,民國六十二年,建築系從四合院式的「建築村」搬入由本系師生、系友通力合作興建的「建築館」,並改制為雙班。同年系友汪其樂先生回國主持系務,同時有多位旅居國外的系友回系任教,師資日益充實。
民國六十三年由「建築工程學系」改名為「建築學系」,主旨在闡明建築學領域,不僅包括工程,同時必須具備人文、美學、環境、景觀、都市、歷史、文化等相關課題。同年,喻肇川先生接任系主任,並對原有的課程作通盤檢討與修定,且廣邀國內學人開設新課程。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以人文素養課程及數位科技應用課程為基礎,配合設計與行銷課程,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思考判斷能力之傳達設計、設計行銷人才。四年的課程規劃目的在培育學生正向的生活與工作態度,以及設計專業能力:
生活與工作態度方面:人文關懷與專業能力、設計熱情與正向思考、口語表達與團隊合作
設計專業能力方面:專業知能表現力、整合應用、問題解決能力、實務應用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成立於1985年,爲臺灣首創之大學室內設計學系,至今(2023)已有38年歷史,為臺灣室內設計產業培育人才無數。創系主任為仲澤還建築師,擘畫開展奠定基礎,歷經張謙允、陳其澎、胡寶林、莊修田、魏主榮、倪晶瑋等位主任努力經營,展現豐碩教學及研究成果,2019年8月由陳歷渝教授接任系主任,賡續推動系務並擘畫未來的發展藍圖。
1993年,成立國內首創之室內設計研究所培養進階人才;1999年,再成立碩士在職專班,招收業界菁英回流學習,培養兼具專業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高階設計人才;2004年,設計學院成立設計學博士班,以跨領域設計學視角培養設計研究人才,至此,完整建置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學程。
中原地景建築兼具傳統與創新精神,系所專業涵蓋景觀設計、城鄉規劃、都市設計、共生生態、社會設計、地方創生、地景經營、社區營造及民眾參與等多元面向,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我們以地景建築為名,致力超越景觀的傳統範疇,是一個著眼於跨領域環境規劃設計的專業系所,體現於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產學研究等豐富成果。中原地景持續推展在地著根、全球視野的發展方向,營造家長放心、學生歡心、老師用心的優質教育環境,我們期待您的到來!
本系培養具跨領域永續環境規劃設計能力,與處理地景尺度的分析和地景環境經營之人才,並強調參與式設計和永續規劃設計。因應同學興趣背景彈性調整授課內容,讓同學能夠各自找到學習上的著力點。
本學位學程以「社會設計」為主軸,分為「樂齡福祉」、「食養社造」及「設計創業」三大領域,培養具有跨領域為解決社會問題而設計的能力。
開放本校學生於大學二年級轉入本學位學程就讀,以小班制教學模式進行,結合四系及一專班師資及課程,整合各領域專業,培育跨領域設計專門人才。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在1992成立 此為我國率先成立之專業學院,2004年創辦設計學博士班,秉持「全人教育」的精神,涵蓋「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商業設計」、「文化資產」等四大領域,培養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之間的協調意識,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和諸,讓專業技術的硬體設計有學術與理念的軟體支撐。
基於「永續發展」與「科際整合」之趨勢,為突破學術領域劃地自限的僵局,營造設計學跨領域研究整合之契機: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授予「設計學博士」 (Ph.D. in Design)學位。2007年「設計學硏究所博士班」獨立研究所改制為「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Ph.D. Program in Design)。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成立於民國 102 年,以設計學院「永續環境」的教育理念,彰顯原住民族「以大自然為師」的天、人、 物、我等信仰為典範,呼應本校「全人教育」的理念,展現本校尊重多元文化之精神。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整合全年級的課程,分為平面設計組及空間設計組,並以部落化教學進行課程整合,以實際的服務學習方式作為檢驗學習成效的方式。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為國內最早成立的設計學院,至今已有30年,在既有的建築、景觀、室內設計及商業設計系所已有相當基礎,為配合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滿足傳統產業轉型之需求,提升人才培育的層次,加大人力發展的廣度,特別在原有的系所基礎外,將文化資產、創意生活、視覺美感、廣告行銷等整合梳理後,於2014年成立「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將各系教學研究資源整合發揮,並與本院之創意設計研究中心(creative design center)、文化創意設計中心等合作,共同拓展對社會與產業的服務。
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是以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之研究、企劃、設計與服務之整合型人才為目標:透過產學合作的資源整合,鏈結社會需求與學習目的,課程規畫特色為:以工作坊為學習模式,以企業實習為精進過程,進行在地文化深耕與全球觀點探索的整合學習。

中原大學與英國OBU合作成立「建築及都市設計雙學士學位學程」,教育部

審核通過,將於2023年迎接第一屆學生。專班學生前兩年將於中原大學學習

採用OBU課程教學,由台英雙方師資進行全英文授課,後兩年將前往英國繼續

學習。學業完成後將同時取得中原大學與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兩校之學士學

位,並取得英國皇家建築師(RIBA第一階段之資格,或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師

 

(RTPI)之認證,並得以申請該校研究所繼續深造

人文與教育學院

人文與教育學院自民國88年成立以來,即致力於以「身、心、靈」為基本內涵,追求天、人、物、我和諧之「全人教育」。現設有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所)、應用華語文學系(所)、特殊教育學系(所)、宗教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人育學院學士學位學程、音樂產業碩士學位學程、全校外籍生大一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以及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華語文教學中心。
成立於民國85年,為中原人文與教育學院創院的第一個系。
民國86年招收第一屆學生,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參與特殊教育教師培育的私立大學。
民國90年7月第一屆55名畢業生走出校園。目前畢業學生絕大多數均已在國中小及學前特教班或資源班擔任正式教職,另也有少部分學生服務於相關社會福利機構。
民國95年增設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之設立,秉持本校建校宗旨與全人教育理念,配合國家發展政策,切合產業需求,培養術德兼修,身心靈均衡發展並具備專業競爭力之外語人才。(SDGs 4 : 優質教育)
教育目標:
因應全球化時代趨勢,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語菁英。
配合國家發展,培養具有全人關懷,融會理會、技巧與實務之應用外語人才。
切合產業即社會需求,培養具有多元知能與職場競爭力之專業外語人才。
語言中心隸屬應用外國語文學系,置有主任、助理及助教,師資計有專任中、外籍教師9位及兼任教師  46位,為一兼具教學、行政與服務之單位。辦公室座落於全人村五樓。本中心設立的目標在加強提昇學生的外語文應用能力,並藉著通識化的教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拓展其國際觀。(SDGs 4 : 優質教育)
在教學設備方面,本中心設有四間多媒體語言教室;在課程方面,負責全校「大一英文」、「英語聽講」、「大二實用英文」及「大四英語能力認證班」課程。為因材施教,自94學年度起,已實施全校英文能力分班上課,另支援理、工、商等學院碩士班「科技英文」課程,以及全校進階寫作與口語訓練課程。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以下簡稱本系)於91年奉准設立,為臺灣第一個培養全球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大學專業科系。92年招收第一屆學生50名。在華語文已成為僅次於英文的第二大外國語的今天,本系為中文開創了因應世界潮流的應用新領域。本系並在96年8月招收碩士生,為全國第一所學、碩士兼備之華語文教學科系,更為華語教學的廣度增添深度。
本系以「提升學生競爭力、開展學生國際視野與服務之胸襟、增進教師優質教學與研究、提供良好的教學、研究、學習環境」為發展目標。本系秉持全人教育理念,課程設計以國際化、科技化、就業應用、及獨立學習為原則,其教學設計則力求活潑性、互動性、時效性與實務性,除能提高學生參與外,並能適時導入各學門之專業刊物內容為教材,且結合就業學程等,進行實作模擬,使同學們能兼顧理論與實務。
原大學創始之初,秉以「篤信力行」為勉,此一校訓精神根本的源頭即來自基督教。本所之目的即是繼承與發展兩千年基督教文化遺產,並積極將之轉化成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與人心淨化的資源。基督教傳入漢語世界的年代已久,唯缺少了繼承與發展基督教文化相關的思想人才,原因在於大學體制中仍沒有基督教的學術單位。
面對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界的挑戰,研究所的宗旨即是將中原大學從具有基督教特色的大學,變成在知識界具有學術競爭能力的大學。此外,也與基督教會在社會上共同承擔牧養與淨化心靈的責任。 培養基督教研究人才,包括基督宗教哲學研究、基督教神學漢語化研究,並效力基督教與華人歷史文化、美術、藝術等關聯化之研究。強調師生從教學、生活中的互動,建立深厚情誼,達到教學相長之效,也促進與基督教會和各大宗派傳統教派的良好聯繫和溝通。
「教育研究所」於90學年度成立,在97,103及109年度「通過」大學系所評鑑。初創時設有「教育行政組」、「科學教育組」與「特殊教育組」,招收對象除一般生外,因師資與設備俱佳,於92學年奉准增設「碩士在職專班」,提供各級學校老師及對教育議題有興趣之社會人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之機會。 因應教育環境的改變,社會的需求不同,本所於106學年將課程組別調整為「學習與教學組」及「諮商輔導組」。
另完成本所「經營與創新學程」之學員,參加桃園市國民中學候用校長、主任甄選時得於資積分上採計進修分數,每修畢3學分加1分,校長甄選最高採計8分。
本所師資卓越,研究專精,教師團隊之研究領域,引領當前教育之發展。除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充分發揮外,亦相互支援與合作,推動跨領域學術研究、開設跨領域學程、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以培育教學專業、學術專精、有愛心有耐心的師資。 本所提供了各類教師與行政人員之在職進修的機會,透過全人教育歷程培養兼具品格、專業、創意、世界觀的人才,以提升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大學是一個人邁入專業的開端,但知識可以專精,生命卻必須寬廣,通識教育正是培養開闊胸襟與美好性靈的平台。中原大學建校至今六十年來,素以雄厚紮實的理工背景聞名。但科技抽離文化,只剩下知識堆砌,唯有揉合人文才能激發創意。中原通識教育中心深知在一所理工導向的大學中,人文素質與跨領域知識的培養,是使學生自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首要之務。
早期的中原大學通識教育由共同科負責,隸屬於教務處,一切行政暨教學事務皆由教務長代為掌理,因校務龐雜繁重,難以兼顧通識課程的安排與規劃,致使當時任課教師難以產生歸屬感,激發教學熱忱。其後人文社會教育中心成立,全力推行通識課程與活動,期盼將全人教育理念融入課程,形成校園文化。
八十九學年度,通識教育中心正式成立,隸屬於人文與教育學院。經此改制,通識教育中心地位提昇,成為校內二級學術單位,專責發展通識教育課程。
師培中心依據本校秉持「中原大學之建校,本基督愛世之忱,以信、以望、以愛,致力於中國之高等教育,旨在追求真知力行,以傳啟文化、服務人類。」之建校宗旨,並以「全人教育」、「生命關懷」及「服務學習」為發展目標,重視學生在專業與身心靈之均衡發展。並切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優良教育價值,發展知識面、態度面及技能面的的核心理念。
We respect the dignity of nature and of humanity, and we seek to promote harmony between the Creator, oneself, all other human beings, and the entire creation through the wise and prudent uti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We recogniz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alents, character, capability, and background. We believe that full development of one’s potential signifies success.
We believe that education has broader goals than merely exploring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building character and 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oneself.
We are convinced that love is the principal guiding force in education. W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ike, pursue mutual growth through instruction by both words and deeds, in a spirit of love and respect for one another.
中原大學「音樂產業學程」為國內第一個不同以往音樂系的課程規劃,強調實務操作,精化創作與設計為最終目標,培養業界所需人才,強化產學合作,與創業及就業接軌。
流行與商用音樂創作組:
以培養流行音樂專業人才、強調專業實務導向課程為主軸,以創作、編曲、錄音後製等全方位音樂人培養為主要目標。
樂器設計工程組:
專業課程主要涵蓋樂器的製造技術與設計等高階技術,將高階技術轉化為有系統的教學課程, 每位完成階段學習的畢業生都會是全世界樂器製造業者所亟需之人才,同時也是創業的最佳保障。
人育學院學士學位學程欲建構規劃一個提供學習者以能力為導向的數位人文課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職能為課程規劃方向,結合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之應用,設計一套結合理論與實徵研究,適性、多元、強調主動學習之以院為核心之課程,以提升同學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SDGs:優質教育)。
以院為核心,著眼於學生能力培養,將大學課程分為「數位化華語研究與學習」、「數位化外語文學及翻譯」以及「數位化特殊教育及輔助」三大方向規劃,提供實務課程的選擇,藉由數位能力的培養與實務課程訓練,藉以達到結合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之應用,以提升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本校招收國際學生進入全校外籍生大一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於第一年修習中文相關課程,並以「提升華語能力及全人化通識教育」為課程核心。學生在適應台灣生活的同時,亦能緊密銜接本校專業課程,經過適性專業探索後,大二分流至本校各學系修習專業課程。
透過本學程特別規劃之課程路徑,學生得以在大一快速提升華語能力,並能於四年內可取得學士學位。在四年一貫的學習進路下,培育專業素養,提升未來之競爭力,成為全球化發展所需之專業人才。

法學院

以「崇法務實」為教學與修業之基礎,重在對法律內涵之淬鍊與修習,培養對社會法律環境之認知與體驗。本院提供多種服務與實習課程,培養同學接軌實務的能力。本院畢業生出路廣及司法官、律師、公職或金融業、科技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均有優異表現。本院未來將持續推動多元跨領域人才的培養,強化實務與學術之結合,並且致力於推動國際化,強化學生在未來國際化、多領域的時代更具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財經法律不斷發展,有關財經法律事務的爭議與訴訟也日益增加,為因應社會需求,財經法律學系成立於民國80年,原隸屬於商學院,為全國最早設立之財經法律學系,第一屆單班,第二屆(81年)增設雙班。
84年8月增設碩士班,90年成立「碩士班乙組」與碩士在職專班(簡稱碩專班),民國94年8月1日「法學院」成立,本系改隸屬於法學院。
碩士班招生分甲、乙二組。碩專班招生分為「法律事務組」與「財經法律組」,課程規劃分「法律組」與「非法律組」。碩士班乙組與碩專班「非法律組」之招生對象為非法律相關科系畢業者。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其中學士班每年招收雙班,修業五年。

電機資訊學院

創新整合,登高行遠 是中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每一位師生全力以赴的標竿; 電路是我們的拼圖版,電腦與機器設備是我們的玩具, 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原料,價值與真理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我們架設網路,為世界圓了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天涯若比鄰、全球如一村的美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是我們的萬丈豪情。 我們把玩創意,志在不斷創新 心懷創業,著眼在營造價值。 我們充分掌握系統的脈絡 並努力讓好還要更好,深信凡事總有更好的方法。 然而,人性與自然的尊嚴 卻一直是我們心之所繫。
本系創設於民國五十三年秋季,於當年即參加聯招,招收新生一班,為全國第二個成立工業工程系之學校,五十四年春聘請譚大年先生為系主任,同年秋增開夜間部,日夜均為雙班。迄今,日夜間部畢業生已有柒仟餘名,佔國內工業工程系畢業生很大的比例,繼續進修,學有所成,獲得博士、碩士學位者甚多,多位系友在國內外學術界具優異的成就。服務於國內工業界之系友,亦表現傑出,咸獲讚揚。六十九年八月改制大學,前教育部朱匯森部長特別強調本校應「加強發展具有特色的醫學工程及工業工程系,以因應企業特殊人才之需求」,這是對本系最大的精神支援,也是我們惕勵的方向。
中原電子系成立於1966年,是台灣較早成立的電子系,人才輩出,系友遍佈海內外,研究教學皆已獲國際肯定。本系提供一理想學習環境,課程結構涵蓋電機電子領域之基礎知識培養,並時時規劃調整未來發展方向,強調電子專業知識之養成,以符合國內產業發展趨勢。在教學上基礎學理與實務運用並重,強調理論與實務相配合,特別重視訓練學生動手實作能力,專題實作列為必修,每學年度舉辦專題成果展示,鼓勵同學參與國內外各項專題實作競賽,且積極尋求與業界建教合作。
為配合國家社會產業發展以及教育宗旨,本系主要教學研究發展有下列四個方向:
分別為半導體、晶片設計、通訊系統與人工智慧四組。
民國62年-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組
民國70年-資訊工程學系
民國71年-秋季擴大招生,招收新生兩班
民國80年-成立資訊工程研究所
民國82年-於電子所博士班成立資訊組
民國94年-成立資訊工程碩士在職專班
民國104年-新增資訊科技與雲端運算國際碩士班
本系成立於民國六十一年,民國七十年開始雙班制,民國八十年由篤信大樓遷移至電學大樓並成立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班」,以電力能源、智慧控制、通訊及電子電路為研究發展重點;民國八十八年成立「博士班」及「碩士在職進修專班」,以期造就更多「電機」專業領域之高級科研人才。
– 研究重點 –
電力能源方面:電力品質、輸配電系統規畫與調度、電業自由化、再生能源。
智慧控制方面:控制理論研究與應用、系統設計與應用,非線性系統、馬達驅動及控制。
通信方面:數位信號處理、數位通信、網路工程、無線通訊、資訊安全。
電子電路方面:電力電子、各類濾波器、放大器設計與分析、RC主動電路設計
教育學生應用數學、科學、工程及管理的原則,解決電資工程問題,培養學生具備專業能力,並涵養具備規劃生涯目標之能力,孕育具備跨領域與國際觀之科技人才。(SDGs 4 : 優質教育)
– 教育目標 –
教育學生應用數學、科學、工程及管理的原則,解決電資工程問題。
培養學生具備專業能力,並涵養達成生涯規劃目標之能力。
孕育具備跨領域與國際觀之科技人才。

為因應人工智慧應用的多元化,中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成立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於107學年度開始招生,學習規劃以人工智慧的學理為核心,結合多元應用領域導向的專長學程,以達成培養各領域所需之人工智慧應用人才的目標,目前已規劃完成的四個專長學程包含:智慧運算、電腦視覺、智慧機器人、智慧工廠。未來將持續專長學程的規劃,以培育更多樣的人工智慧應用人才。

中原大學通訊工程碩士學位學程於98學年度開始招生,99學年度8月入學生為第一屆新生。
全球化資通時代來臨,通訊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無遠弗屆,尤其是微小化通訊系統技術以及網際網路與多媒體創新技術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全力投入的重點產業發展項目之ㄧ。有鑑於我國未來的產業需求,中原大學電資學院自2009年起,整合電子、電機、資訊三個學系之所有資源,新成立『通訊工程碩士學位學程』(通訊研究所),以最堅強的師資陣容與學術資源,培育兼具專業性、前瞻性、與創意性之通訊研發人才,達到協助促進我國通訊產業發展的目標。
中原大學與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密爾瓦基分校已經建立了緊密的課程聯繫,學生在前兩年於中原大學修習電機及資訊工程的基本課程,接著在大三前往密爾瓦基分校,在後兩年間進一步修習專業課程並完成學業。這一雙學士學程融合了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理念,學生更可在大四時有機會申請進入研究所課程。
威大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與多家知名企業,如ANSYS、GE Healthcare、Johnson Controls、Microsoft、和Rockwell Automation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與頂尖企業互動的機會,更有機會接觸先進技術和設備,從而拓展學術視野和職涯之發展。雙學士學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專業人才。透過這獨特的學程,學生無需參加SAT考試,只需花兩年的時間在美國學習,不僅節省了可觀的學習成本,更可在四年內獲得中原大學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雙學士學位文憑。

成立時間:
中原大學於111學年度正式成立

 
  • 智慧運算與大數據學士班
 

系所發展方向:

 

本學系以培育跨域整合之智慧運算與大數據人才,除厚植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及量子計算專業技術的訓練,

更兼顧系統整合之全方位能力培養,讓學生可以學習先進技能,並應用所學於解決實際問題。

成立時間:
中原大學於111學年度正式成立

 

  • 智慧運算與大數據碩士學位學程
 

系所發展方向:

 

本學系以培育跨域整合之智慧運算與大數據人才,除厚植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及量子計算專業技術的訓練,

更兼顧系統整合之全方位能力培養,讓學生可以學習先進技能,並應用所學於解決實際問題。

中原大學半導體材料暨先進光學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Advanced Optics),英文簡稱SMAO。本中心旨在提升次世代半導體材料之基礎科學及產業應用研究,以鏈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優質教育與第九項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主要利用先進光電檢測技術來研究半導體材料及元件性質,並致力於解決產業應用之核心關鍵問題,以提升台灣半導體材料之研發能量。此外本中心之師資設備也支援本校半導體學院在人才培育相關之教學研究工作,以期協助台灣半導體產業界培育半導體材料暨光電檢測之高階人才,確保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學術及產業持續保持領先之優勢。
培育量子科技人才已是刻不容緩的事,中原除了成立全台第一個以量子計算為主軸的「智慧運算與大數據學士班暨碩士學位學程」,並將整合電資學院各系所、理學院物理系等單位之資源培育人才。中原量子資訊中心執行長張元翔教授已出版台灣第一本量子計算教材,該中心也與日本富士通(Fujitsu)及NTU-IBM中心等單位合作培訓人才,亦將協助北北基桃等縣市高中培育教師。
中原在啟發式量子計算中將攜手日本富士通與台塑集團共同開發量子啟發式演算法用於實際應用問題上的效能,並將成立台灣富士通量子計算中心。希望藉由更多的合作能盡快讓量子計算進入實際應用層面,也透過與大公司合作獲得實際數據,開發更適合應用的量子演算法。
「量子科技」被喻為下一個世代的革命,將是跨時代的影響,中原大學在幾年前便預見此潮流趨勢,已購置兩部常溫2 Qubit之教學用量子電腦,在台灣除了台灣大學之外,中原是唯一擁有此頂尖設備的學校。而張慶瑞講座教授目前擔任中原量子資訊中心主任,曾任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及台大IBM量子電腦中心主任,是台灣推動量子教育靈魂人物。
中原大學薄膜中心的全名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Membrane Technology,簡稱CMT。本中心的標誌蘊藏著薄膜分離的輸送機制; 中間的半透明線條代表分離膜,可針對不同的進料與分離目的,藉由薄膜之透過選擇性,控制其分離效能。底圖的漸變色塊則代表分離的過程中,進料端與透過端的濃度梯度。本中心藉由此識別標誌,期能將中心之成立目的與理念,積極推展於學術研究、產學合作、國際交流與推廣教育等,並以邁向國際主要的薄膜技術諮詢、薄膜設計和薄膜應用開發為願景。

中原大學智慧製造研發中心為一多功能研發中心, 針對模具與射出成型產業,從模具設計、加工、組裝至成型,打造專屬智慧製造解決方案。


在塑膠產品開發的生命週期中,從設計、製造到生產之製程複雜,加上現今產品幾何多變、模具加工製程複雜,每個階段的資訊環環相扣,導致管理難度高,穩定地製作出高精密與高品質的模具與產品,是目前模具業的一大挑戰,另外,在模具產業中,大多是靠老師傅的經驗在解決問題,如何透過學理化的整合,提高模具業的附加價值,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為了提升模具產業的競爭力,必須將週期中各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術,以數位化、智能化與物聯網為依據,做水平與垂直的點線面整合,透過整合跨單位資源,建立知識化高值化數位平台,縮短技術發展與產品開發的時程,提升成型品的品質與企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