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生在台灣 化工系澤木直美樂學樂游在中原
正當高中生西進大陸求學成為關注議題之際,日生澤木直美四年前選擇進入中原大學化工系,不但練就一口流利中文,也在化工專業領域表現優異,每年獲頒中原大學「全人榮譽獎」,並連續四年拿下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二百公尺仰式金牌且是紀錄保持人。澤木直美肯定中原大學提供豐富多元的國際化課程與友善校園,在台灣讀大學是她最正確的選擇!
十年情誼教研相長 中原見證姊妹校菲律賓瑪普爾大學升格改制
甫於2018年1月29日正式改制升格的菲律賓瑪普爾大學(Mapúa University),於今年5月15日與姊妹校中原大學再度簽署研究成果專利合作協定、教授交換、學生交換等三項合作備忘錄,持續鼓勵瑪普爾大學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至中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加強兩校國際博碩士雙聯學位(Dual Degree)之推展、教師及學生交換一學期等合作事項。中原大學與瑪普爾大學自2007年合作至今已達十年,多層次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及互訪,建立深厚的跨國學術合作情誼。
【中國時報】國際志工會師 17隊授旗出征
桃園市國際志工將在今年暑假前往亞洲各地進行服務學習,17個志工隊獲桃園市政府青年局補助,授旗準備出征,表現桃園青年友愛世界的精神。
飛越一萬公里的「愛女孩」 中原應外系校友楊怡庭翻轉非洲女孩人生
有一種愛,是飛越一萬公里親自將愛傳送過去,「愛·女孩Love·Binti」就是這樣一個千里迢迢傳送愛的計畫。根據英國衛報報導,「2015年潘妮洛普博士收集3000位肯亞青少女資料統計發現,10位15歲女孩中就有一位為了取得每月的衛生棉費用,以身體來換取金錢。」這樣驚悚的數據,讓當時在中原大學三位大學生看到非洲肯亞當地女孩的困苦,憑著一個單純的念頭,運用簡單的布衛生棉連結了台灣跟非洲的距離。
推動工業4.0 中原人才培育獲印尼工業部青睞
中原大學在新南向人才培育與經貿合作上持續扮演領頭羊角色,2018年3月下旬再度為印尼工業部旗下多所高等技職學校教師量身打造以「工業4.0」為主題的培訓班,將工業4.0智能工廠領域的知識傳授給印尼教學最前線的教師們,提供印尼發展工業4.0的核心力量。
中原大學文創中心以「大溪木藝館品牌設計」榮獲德國iF設計大獎 將在地文化躍升國際
2018年開春之際,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即以桃園「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品牌設計」,榮獲設計界奧斯卡獎美譽的德國iF設計大獎-品牌設計獎。桃園大溪,一個大家印象中有老街、豆干、木製神桌、佛具的歷史城鎮,在中原大學與桃園市政府的合作下,透過打造「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不僅保存了許多大溪的文化資產,更有效提升了大溪的觀光價值,此次獲獎更讓桃園大溪的木藝文化在國際舞臺被看見。
分級設立全球化推動辦公室 中原推動新南向扮演領頭羊角色
中原大學率先全國於校內七個學院成立七處「全球化推動辦公室」,校、院各級運用更細緻有效的分工模式,企圖在這波新南向推動及高等教育全球化趨勢中,透過學術合作及高端人才交流鏈結區域整合,結合公部門及企業相關資源,與世界各國大學展開多元交流,扮演台灣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領頭羊角色。
【基督教論壇報】中原拓展新南向 前進汶萊交流、服事柬埔寨孩子
中原大學推動新南向人才培育政策有成,不但成立「新南向辦公室」,更首度前進汶萊的華校中學「馬來奕中華中學」,由大學生帶領國、高中學子進行文化體驗營。中原辦理的「原萊奕家親—中華文化體驗工作坊」,是由19位來自中原不同系所的師生,以服務學習的形式設計三天課程。
【大紀元】中原大學領軍 台灣研創中心前進大馬
台灣研創力量前進東南亞,再添一生力軍!配合新南向政策執行教育部計畫,中原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今年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建置「馬來西亞台灣產學研創中心」,強化台馬兩地的人才、教育等雙邊交流,並協助創新人才對接東協市場
【宏觀新聞 MACTV NEWS】Taiwan in Focus─校園友善富人情味 帶動僑生投入服務
中原大學投入境外學生輔導與服務不遺餘力,無論是學習、生活或者社團活動,都希望讓境外學生更融入校園生活。除了推動境外生母國語言教學活動,讓台灣學生認識不同地區國家文化,更鼓勵境外學生投入志工服務、參與國小課輔,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台灣的美好。
提昇學生國際移動力 中原大學與澳洲會計師公會攜手打造國際專業人才
全球化時代來臨,為了深化學生專業實務能力,增進學生國際移動力及就業力,中原大學會計學系與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於12月5日共同簽署認證協議。未來中原大學會計系畢業生除了能直接申請成為澳洲會計師公會會員,並可就近在台灣修習課程、取得證照、抵免6科學科考試,有助於未來在澳洲獲得理想的就業發展機會。
從珍珠奶茶 到教育事業 王修駿 的菲律賓創業課
早在就讀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二年級時, 王修駿就有了創業的念頭。因為學校的一門「創新創業學程」, 開啟了他到菲律賓探險的第一步,5年多來從管理珍珠奶茶店, 到創立愛思國際教育, 這趟遠征的旅途還在繼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