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圖)龍潭熱血青年張智宇 發揮所學為故鄉注入新生命

龍潭熱血青年張智宇 發揮所學為故鄉注入新生命

發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

中原大學景觀系碩士班學生張智宇是土身土長的龍潭人,為了找回記憶中家鄉的美好,與政府參與式預算合作,導入社區再生概念,和地方有志夥伴將閒置十幾年的市場美食街翻轉成「菱潭街興創基地」,讓原本廢棄的老街有了新生命。他發揮景觀系所學之社區營造專長,一步步點亮龍潭,為地方創生樹立典範。

緊鄰龍潭觀光大池的市場美食街,在日本時代曾經是核心場域,在歷史洪流中時而興起時而沒落,逐漸被人遺忘。十四年前,張智宇親眼見證了美食街風光開幕的景象,因為這份美好的記憶,更不希望它沒落,所以透過參與式預算,集結地方意見,以龍潭古地名─「菱潭」為新名,並透過舉辦活動、街區微旅行導覽及傳統技藝DIY體驗,鼓勵居民投入公共事務,讓年輕人有築夢的空間,給予老城前進的契機。

「菱潭街興創基地」小小的一條街有書店、咖啡店、故事屋、陶藝、生態教室、小農推廣等店鋪,為舊街注入新能量。店家主人大部分都有正職,利用周末假日來菱潭街開店圓夢;整條街區,沒有商業競爭的氛圍,只有濃濃的人情味,溫暖的人情成為這裡最美麗的風景。

「彩色燈籠點亮了菱潭街,讓閒置14年的老街區重新活了起來」張智宇和夥伴帶領社區居民以龍潭地景色彩為主題彩繪燈籠懸掛在街區。藉由燈籠點亮故事的意象,帶著大家從新世代的角度來看龍潭。而在明亮景象背後,其實他和夥伴投入很多時間研究地方生態及與居民溝通,花了半年時間逐一拜訪47個攤商所有權人,許多長輩從原本的排斥、質疑到後來支持、力挺,並願意以較低租金讓年輕人有創業的空間,展現新世代創意,也讓地方活絡了起來。

(圖)彩色燈籠點亮街區  「菱潭街興創基地」成型

戀家思鄉的遊子  從虛擬到實體推動社區營造

對美術設計有興趣的張智宇高中讀復興美工、大學先在中州科技大學景觀系念一年轉學到文化大學景觀系,來念中原景觀碩士班也是圓了大學時期的夢想。在外地求學的張智宇是戀家的,每次回來龍潭就發現很多事情不斷被改變、很多東西不斷地消失,更驅使他想要回到地方,為家鄉文物保存盡份心力。

文化景觀畢業前,張智宇到旭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實習,認識了後來的事業夥伴蔡濟民先生,他們為延續龍潭國小日式宿舍(戰後台灣文學發想地、《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先生舊居)的價值與精神,長期駐地於此,透過藝術與生活持續推廣鍾肇政先生與台灣文學。從實習延續至今多年的工作經歷,使他對龍潭歷史與地方脈絡更為熟悉,雖然僅有26歲,但對於地方政治生態如數家珍,他說這是做社區營造的基本功。

當時還在台北求學的張智宇,與夥伴成立「【龍潭人】社團」臉書平台,希望把自己的心情跟家鄉做更多的連結,這個社團也成為鄉民溝通交流的平台。他透過網路上的平台、虛擬的連結,讓地方更有凝聚力,也是另類成功的社區營造方式。從虛擬線上社團走向實際社會事務的推廣,張智宇以不同形式為龍潭社區營造而努力。

(圖)戀家思鄉的遊子  從虛擬到實體推動社區營造

彩色燈籠點亮街區  「菱潭街興創基地」成型

2016年,當時就讀中原景觀所的張智宇(上圖右)與建築所張峻瑋(上圖左)組成「龍潭熱血青年」,針對龍潭在地議題提出「故事‧龍潭庄」社區再造計畫,以活化老城、文化資產保存為主軸,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大專青年組楷模獎及網路人氣票選第一名。

為了活化地方,需要不斷有資源挹注,他們主動拜訪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爭取成為參與式預算試辦地點,過去政府部門覺得龍潭美食街的產權複雜,處理不易,因此擱置,但青年事務局則站在地方和年輕人角度去看問題,協助與其他公部門溝通,許多陳年問題逐一化解。

「菱潭街興創基地」這條街曾經承載著許多舊城區居民的歷史回憶,「而這中間有十餘年的記憶斷層,我們希望藉由燈籠點亮故事的意象,讓龍潭重新被看見」參與式預算的投入讓菱潭街活化的夢想成真。

張智宇表示,公民參與是參與式預算核心精神,經過公開討論,發現居民都希望這條街能從骯髒黑暗的負面狀態變成乾淨明亮的休閒空間,最後有一千多位民眾參與實體投票,大家目標一致:「希望地方重新翻轉」。居民的共識及明確的目標,讓龍潭的參與式預算計畫能夠順利推動。

(圖)彩色燈籠點亮街區  「菱潭街興創基地」成型

夢想實驗場域在傳統中開創新局  賦予街區新生命

2017年10月,菱潭街以全新面貌重新開幕,每個店鋪空間僅僅1.5坪,租金二、三千元,很適合想要圓夢但沒有太多資金的年輕人進駐,張智宇說,希望這裡是一個讓年輕人築夢的起點,讓想要圓夢的年輕人有實驗的場所。

菱潭街上一間小小故事屋,裡面坐著幾個愛聽故事的小朋友專注聽著關於龍潭的點點滴滴,店鋪主人平時在街上賣車輪餅,幼教出身的她一直想講故事給小朋友聽,能夠自我療癒也有成就感,這間龍潭故事屋圓了她的夢想。一位單純想推廣自然教育觀念的龍潭人,租一間店面當生態教室,裡面展示許多救援的爬蟲類,以及遭民眾棄養的小寵物,為兒童自然教育出力;還有平時賣手搖茶飲的年輕人假日來這賣刈包,跳脫傳統風味,研發起司牛肉、迷迭香雞腿、草莓煉乳等特殊口味,還有推廣獨立小農、藝術乾燥花、手工金銀飾、紙黏土……各式別具特色的小店。

張智宇表示,這裡比較不像商店街,比較希望這是個實驗型的大教室;你可以在這裡嘗試你不敢嘗試的事情,希望能讓更多默默努力的年輕人被發現、被看見。「未來還希望跟周邊學校、社區做結合,讓居民更了解地方故事,例如合辦魯冰花藝術季……,豐富街區的藝文氣息。」

「一個地方的改變,可以吸引更多本地人出來關心這件事情。」因為菱潭街的蛻變引起媒體關注,讓身處各地的龍潭人都看到了故鄉的成長,甚至主動為故鄉爭取宣傳機會,一本越南以中、英雙語呈現菱潭街的活化成功經驗,其總編輯是龍潭人,讓更多海外人士看到台灣社區創生的實例。

令張智宇感動的是,這條街區的夥伴更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從彼此陌生到熟識,如家人般願意互相幫助互相扶持,脫離商業競爭對手的感覺。他說,一路上時有所聞不看好這條街的人,且從較商業化的角度看待這條街的成敗,「但,真的要有人聲鼎沸的人潮塞進來才算活化成功嗎?」他認為因為在地居民的參與,讓菱潭街從陰暗髒亂的治安死角,現在變成了乾淨明亮整齊舒適的街道,不也是空間活化的最佳典範嗎?

(圖)夢想實驗場域在傳統中開創新局  賦予街區新生命

專業景觀人兼具設計與溝通技巧

中原大學景觀系「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教學特色很吸引張智宇,「大部分景觀系所教的是如何成為專業設計人才,但鮮少教學生如何『溝通』,中原景觀這部份很與眾不同。」他認為,真正要做設計,應該要了解基地調查、人與人的關係,而他在中原學到更多溝通技巧以及社區營造實際操作方式,獲益良多。

張智宇表示,念中原研究所最大的收穫來自於當助教的帶課經驗,學習老師如何講解專業知識、如何成為稱職的助教,許多成就感來自於與學生的互動;隨著課程安排,經常帶學生下鄉,彼此從陌生到互相信任,透過溝通分享增進瞭解,他幫助學弟妹克服團隊生活的恐懼、看到自己的優點,在學習上更有自信。

在帶課同時也訓練了張智宇的口條,學習如何與社區民眾、長輩溝通,用詞不要太艱深,「溝通技巧夠好,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他深信「溝通」是社造工作相當重要的環節。

曾經張智宇也對自己沒有信心,求學時老師鼓勵他「不一定只看負面,要看看自己也有很棒的地方。」對於自己、對於學弟妹,甚至對於他最在乎的社區營造,也是用這樣的信念在學習、不斷進步,他說,如果只注意缺點,只會越來越往下坡,不同視野可以帶來不同的格局。

中原大學教育理念之一:「我們了解人人各承不同之秉賦,其性格、能力與環境各異,故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張智宇說,不管是個人或是社區,只要時機點、環境到位,潛能就會被打開。

(圖)專業景觀人兼具設計與溝通技巧

盤點故鄉菁華 挖掘更多在地故事

用自己所學專長回饋故鄉龍潭,一直是張智宇的夢想。年紀輕輕就從台北回到家鄉工作,有些人會調侃是不是因為在台北沒有成就才要回來?張智宇有自己的見解,他相信回家鄉的決定是對的,「先夠了解一個地方,再出去學習或比較,有機會飛的比別人更高,可以分享更多事情…」他認為,因為更深入了解故鄉與外地的差異,更可以在比較中學習精進。

保留日式宿舍、活化菱潭街只是龍潭社區再造的開端,最終是希望更多人來到龍潭不是只看大池、小人國,而是來到街區探索更多在地故事。除了老城區,張智宇持續關注其他區塊的發展,例如有龍潭後花園之稱的三洽水(三和、三水),常是被人遺忘的角落。

張智宇的終極目標是盤點龍潭在地故事與人物,「今年因為身邊夥伴介紹,我發現四個很特別的年輕人,有回鄉養鯉魚的、種多肉植物的、教人做大提琴的木工,還有種香草的……」張智宇開心分享,彷彿挖到寶藏似的喜悅,這位龍潭熱血青年將會繼續挖掘在地的寶藏,從小地方蹲身,有一天將跳得更高、更遠,發揮個人專業與潛能!

(圖)張智宇的終極目標是盤點龍潭在地故事與人物

更多新聞